前言:計畫出國交換的同學,嘰咕Park有適合你的文章啦!幾位熱心學長姊願意來信提供他們出國交換的心得,喜歡的話也別忘了在下方留言囉!,------,留學夢誰沒有,但在種種現實的考量下,許多人總是沒有勇氣踏出那第一步,我也是如此,碩一時的我甚至質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再繼續念化學,當時我看不到自己的研究在除了期刊上的“引響因子”(Impact factor)之外,能在社會上造成什麼影響,或是帶來什麼實質的價值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熱衷於研究就想出國唸研究所就如同於盲婚,而出國交換算是折衷的“約會”,讓自己知道是否真的對研究與異國生活有興趣,UC Berkeley是清華大學最有名的姐妹校之一,其學術表現以及對社會的貢獻不在話下,此外,有別於一般大學,他的化學與化工系隸屬於同一個院級,而非像大多數學校將化學化工分別設在理學院與工學院之下,這樣的好處是在化學領域中有更高頻率的工程師與科學家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工程師與科學家看事情的角度略有不同,也就是這兩種不同發現與解決問題的力量幫助我們不斷消化著種種環境上的真實挑戰,圖一:從校區旁的山丘遠眺鐘樓berkeley campanile以及舊金山市區,,其實,從一開始申請簽證時就間接決定了這年的學習模式,由於我比較希望把時間花在研究上,當時申請簽證時選擇了 J-1 Visa 而非 F-1,J-1 Visa 並沒有修習學分的必要性,在時間安排上較為彈性,但選擇 J-1 Visa 因為不需要繳學分費,因此 J-1 Visa 的持有者不具有資格申請許多海外的獎助學金以及許多校外工讀或實習機會,如果有想要到海外企業實習或是拿修課學分的打算需要注意,我上下學期各旁聽了兩門課程,有些教授很歡迎旁聽的學生,有些則不然,由於旁聽生沒有繳學費,依照當地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他們並不會花多餘的心力在旁聽生上(如幫忙改作業或考試等等),偏偏扎實地學習免不了寫作業及考試,所以旁聽的收穫比扎實修課來得差上許多,圖二:Bell group 期末實驗室⼤合照,,如果要選擇旁聽,推薦許多討論式課程,這些課程多半是訓練學生思考表達能力,如我修習的 Product Development 課程就多半是 case study 以及課堂討論,常常也有些在灣區的相關產業的校友來課堂上演講,這種密集討論的課台灣較少見,且以英語參與討論對我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更上一層的訓練,還有些課程結合了線上平台也值得推薦,現在Coursera, Edx 等線上教育平台正夯,Berkeley 當然也不例外,旁聽這些課程的好處是寫線上作業電腦會幫忙改,且上課投影片以及其他資源通常教授較不吝於分享給旁聽生(畢竟都已經分享給世界各地的學生了),圖三:Product Development 上課情形,右為授課⽼老師 Keith Alexander,我將多數時間花在實驗上的學習,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希望跨的領域與我碩班所學的領域有些差距: 大學時唸化學與材料雙專長的我,碩班雖然念的是化學研究所但做的題目較接近材料科學,這一年在Berkeley的研究生活讓我重回化學的懷抱,認清所缺乏的底子,我在緊鄰校區的Energy Bioscience Institute (EBI)作研究,題 目是有效地將醣類分子催化成可以再被做成燃料以及高級潤滑劑的中繼分EBI是由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所資助的,第ㄧ次在企業資助研究機構裡做事,心裡好有好多個WOW: 除了硬體設備應有盡有之外,由於企業給錢,許多題目也都是充滿實用性,與產業關係密切,然而這對研究來說是個雙面刃,一旦企業覺得題目發展性不夠,短期無法從中獲利,停經費也是毫不手軟,我也目睹了這樣殘酷的真實:2015年初BP宣告撤離大半在EBI以及在San Deigo實驗室的投資,數以百計的研究員直接受到影響,被迫另尋工作,能見到如此的真實其實也是件幸運的事,圖四:我與兩位華裔 PhD 同事,背後為緊鄰校區的 Energy Bioscience Institute,另外一件幸運的事是今年剛好Group裡有個跟MIT教授合作的Project,沒想到指導教授竟然信任我讓我獨立設計實驗,我也受到許多獨自寫學術文章的訓練,雖然是個較小的Project但一年下來也能夠寫篇完整的故事,已經刊登在Wiley的ChemistrySelect期刊上,圖五:回台灣前與 EBI 化學組的同仁以及 Bell Group 組員聚餐,,國際會館(International-House)生活,在校區的東南方,有一棟屋頂呈半球型的建築,這是已經八十多歲,住了六百多個來自世界各國朋友的International House當初在選擇住宿地點時其實有點猶豫,因為I-House 的宿費比校區周圍來得高,就算最便宜的雙人房一年也要將近四十萬台幣,後來再仔細算了一下,由於 I-House 有包含伙食,比周圍自己找房子的消費雖然稍高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內,圖六:學年結束時在 I-House ⾨口大合照(本⼈在前排綠⾐),,國際會館的居民組成是有被精心篩選過的,當大家在申請時國際會館會依照所來自的國家有一定比例的限額,所以在國際會館裡並不會有“主流文化”,跟走在校園裡亞洲人居多的環境很不一樣,在國際會館的生活,可以說是我在柏克萊生活的重心,除了平時跟各國朋友在餐桌上聊天、各種派對的交際之外我還參與了幾件事讓這年在國際會館的回憶滿載而歸,在下面詳細說明,下一篇請點此:https://irs.zuvio.com.tw/chicken/articles/1313,------,作者:清大化學 陳祥生,責任編輯:九層塔 嘰咕Park 黑框貓頭鷹 @2017-08-17 17: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