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合法與合格」的家長們:跟著志工,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
,https://bit.ly/348LbWC,等待「合法與合格」的家長們:跟著志工,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https://i.imgur.com/CrV9I2x.jpg,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祕書長黎璿萍(右)接受《報導者》採訪,其他兩位現任成員分別,是凱文(左)、嘉容(中)(攝影/林彥廷),刊出日期:2022/1/26,文字/劉致昕,攝影/林彥廷,核稿/何榮幸;責任編輯/洪琴宣、張詩芸,,2021年是台灣人結婚生子「最冷」的一年,全年出生人數僅153,820人,結婚數114,606對,出生人口與粗結婚率皆創下歷史新低但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簡稱同家會)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種風景:男女同志們利用專線電話、電子郵件、現場活動索取養育資訊的人次,在疫情下仍超過500位,是同家會運作17年來的歷史新高,17年來,同家會陪伴著不存在於課本裡的同志家庭,他們是如何組成、生存的?我們採訪3,位在不同階段參與同家會的志工、正職人員,打開同志家庭裡那本難念的經,見證「家」可,能的包容性,,作為同志家庭權益的倡議者,政策諮詢、媒體受訪、參與國際會議等,是同家會祕書長黎璿,萍一直以來的工作2019年5月24日,《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俗稱同婚專法),實施,她的工作內容跟著起了變化,這兩年,她更多的時間是與地方政府、社福機構以及法律等專業人員共事,協助對方理解同,志、修正「系統」例如向地方政府提出育兒津貼申請的修正,或修改校園裡的學費補助申,請表格等,同婚專法實施後,愈來愈多同志伴侶思考下一步,有人以人工生殖、收養等方式養育下一代,小潔與太太是其中之一,她們幾年就開始規劃,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小潔還是學校的,副家長會長「我太太生的時候,產房變成了『觀光景點』,大家都想跟兩個媽媽的孩子拍,照,」小潔笑著回憶,她稱自己是幸運的,從產檢到校園,周圍的社會擁抱著她們全家,https://i.imgur.com/rmNW5tz.jpg,為了擁有一個有孩子的家,小潔(左2)與太太付出大筆費用,也為照顧孩子離開科技業、,放下交大電機博士的學歷,重新學習多元教育,為「不一樣」的孩子打造一個更友善的社會,提供更多學習選擇(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9udQIBD.jpg,小潔說,女兒的外型常常讓路人們好奇,但孩子其實害怕陌生人,需保持距離對那些直呼,可愛而靠太近的路人,女兒常常氣噗噗的說「我不可愛,你才可愛!」(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rGHzdNE.jpg,人工生殖前的評估、取卵、取卵後休養,一直到植入胚胎、著床、順利生產,小潔和太太記,錄旅程中每一步,也成為孩子未來與朋友們分享的「家庭故事書」(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TY8Gpxc.jpg,小潔的太太在孩子誕生前,上過保母證照的課程,辭去工作,成為一個全職母親,給予兩個,孩子她的所能、所有(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GVSHvD8.jpg,走過漫長的抉擇與計畫,小潔在邁入高齡產婦年齡前,和太太決定生養自己的孩子接著,一切就像火箭發射一般,忙碌得停不下來孩子長大速度太快,兩個媽媽都捨不得錯過(,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OZt9i8V.jpg,如同遇到每一個養育孩子的家庭一樣,街上的每一雙眼光都可以是祝福,是協助家長讓孩子,順利長大的幫助(攝影/林彥廷),同婚過了,還有未盡事宜,走出小潔所在的台北市、或走出特定的校園,其實兩個爸爸、兩個媽媽的孩童,開始在校園,、醫院、戶政系統上出現之後,為異性戀打造的戶政系統、社會制度,立刻出現不少「系統,性問題」,例如學校裡學生資料卡的「父母」欄位,孩子不知道怎麼填;或是政府系統上,產婦配偶欄無法輸入女性身分證字號等,「老實說,這些規定跟表單多如牛毛,公務員們不一定是對同志不友善,有時候是他們根本,無法想像到底該怎麼改,」黎璿萍解釋,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在2020年6月已要求地方政府與,相關機構檢視行政表單系統跟相關法規,讓多元性別伴侶和家庭能夠適用;但要修正所有大,大小小的系統,讓多元的伴侶關係與家庭都進入「系統」之中,至少就有法制、資訊系統、,公務人員相關知識等層面需要努力同家會3名正職人員,這兩年不斷在台灣各地解決問題,開設親職課、性別課,以及各種同志家庭講座,試著加快多元家庭被社會與體制接納的速,度,修正同婚合法後的「未盡事宜」,這場才剛開始的轉變,許多家庭已經等了10年、20年了,黎璿萍以「浮起來」,形容那些過去社會中看不見、容不下的親子關係與家庭,同婚合法化,後,社會終於必須正視他們的存在,「這麼多年來,台灣其實有一群人幾乎試了各種可能的辦法建立他們的家庭」,黎璿萍解釋,那些辦法,包括「協議結婚」、「滴精」,甚至是放棄同志的身分,進入異性,戀婚姻以生養子女,在這些家庭得以浮起來,見光、呼吸之前,17年來,他們在同家會療傷、喘口氣、找到難得,的支持,https://i.imgur.com/ogjxLId.jpg,全台還有各種色彩的家庭,等著「浮起來」(攝影/林彥廷),看見拉子媽媽,看見十幾年來各種成家的努力,Lupy是17年前看見那些家庭的第一線志工之一,「那時候有個通訊軟體叫MSN,」她試著解,釋如今年輕世代已無法想像的那個時代Lupy和友人從邊緣女同志的口述歷史書寫開始,發,現社會中一個特別的身分:拉子媽媽,拉子媽媽的定義有兩大面向首先,是進入異性戀婚姻後成為母親的女同志,她們可能已經,離婚,也可能仍在婚姻關係中;另一類,是女同志透過協議婚姻、滴精或人工生殖,與伴侶,組成家庭,養育後代,「當時,這樣的家庭型態是不會被看見的,就算看見了大家也不會說,」同家會志工Amy解,釋,人們可能知道某個女性友人、親戚,離婚之後帶著孩子跟另外一個女生生活,但她們之,間是什麼關係,街坊鄰居也好、親戚朋友也好,大家心知肚明,卻不明說,包括了Lupy等,一些年輕的女同志,邊記錄、尋找拉子媽媽們的故事,邊思考自己人生的未,來樣貌,他們想知道同志身分的自己還有沒有機會當媽媽、能不能擁有孩子、建立家庭,Lupy與夥伴成立電子報《拉媽報》,內容兼具了女權倡議、同志知識、以及孩童教育跟交友,等不同功能,反映當時拉子媽媽們的處境與需求以主題為「人工生殖」的創刊號為例,封,面人物是一位在異國接受人工生殖手術的台灣女性專訪;「時勢前線」欄目,則翻譯了英國,關於人工生殖的討論;還有「拉媽影展」、「拉媽書房」,介紹影片跟電影;其他如「拉媽,話家常」等欄位,則開放各地的拉子媽媽,分享從生產到生活等大小事,「主要是要讓拉子媽媽們看到彼此,」Lupy解釋,當時他們沒有把握有多少人閱讀,但在電,子報的發刊和每個月一次的聚會中,一張張臉孔開始現身,甚至有拉子媽媽的孩子、同志爸,爸出現,「一個媽媽說,這是唯一的一個場合,讓她的孩子知道,社會裡還有其他拉子媽媽,她的媽媽不是一個不正常的人」Lupy與夥伴的腳步,在2005、2006年就開始走進台灣各,地,例如高雄的咖啡店、宜蘭冬山河、桃園的KTV等,陪伴一直到現在,在新居落成的聚會上或是田裡的農忙勞務,陪伴著拉子媽媽們的Lupy和Am,y,不只看見十幾年來各種成家的努力,也看見讓這些如今已5、60歲的同志家長們,在社會,裡難以現身的原因,「合格的家」迷思,讓同志、結婚對象、孩子都成為受害者,在人工生殖、收養成為選項前,女同志想當拉子媽媽,有的會「借用」精子,以注射或是其,他容器,冒著法律及衛生的風險讓自己受孕,在人工生殖、收養成為選項前,女同志想當拉子媽媽,有的會「借用」精子,以注射或是其,他容器,冒著法律及衛生的風險讓自己受孕,第二種方式是協議婚姻,也就是俗稱的形式婚姻、假結婚男女同志間,因為有成家的需求,、意願、或是壓力,於是透過私下介紹、網路徵友等方式結為「夫妻」Amy描述了其中一,個女同志選擇協議婚姻對象的過程:一天之內,女同志「面試」了十幾個男同志,每個人帶,著健康檢查報告來,雙方針對價值觀、教育理念、雙方家長的性別觀念、過年該回誰家等,一一互相理解,Amy說,雖然是俗稱的假結婚,但其實相當「逼真」,雙方除了性愛之外,生活跟真正的婚,姻沒太大不同,「進入那個框框之後,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的人會要求你符合那個框框、那,個角色該做的事情,你就開始不得不這樣做」,在過去,最多同志走上的成家之路,其實還是異性戀婚姻,這也是他們難以見光的主因社,會對他們多所責怪:「既然是同志,為什麼要進入異性戀的婚姻?」、「是同志,為什麼還,想有孩子?」,Amy說,在當時,人們不一定有結婚之外的選擇她以一個案為例,國高中都與女同志交往,的她,在進入社會前與女友分手、準備進入異性戀婚姻、生子「我認識的那群拉媽,現在,可能5、60歲了,她們覺得成為媽媽的方法只有跟男生結婚,她覺得假如生孩子,孩子要有,一個爸爸,才是一個『完整的家』,給孩子這些,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母親』,」Amy解釋,當時的同志,一方面對於成家的方法沒有太多的想像,為了當媽媽,一些同志選擇勉強自,己的性傾向,「這件事我感到滿吃驚的,可是對(當時的)她們來講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他們認為的沒有選擇,原因之一是人工生殖和收養的難度,另一個是社會的壓力根據學者,克拉克(Victoria Clarke)在2001年的研究,一般人對於同志組成家庭有至少6種迷思,這,些迷思支持著社會大眾集體對同志親職資格跟能力的質疑,這些迷思也滲透到部分同志的自,我認同裡同志們被迫認同主流文化的評價,接受「同志不該生育小孩」,告訴自己,唯有,放棄同志的身分,才能成為大眾口中「合格的家長」,與個案深談、提供諮商的Amy補充,選擇進入異性戀婚姻之前,同志們許多都經歷過內心掙,扎,他們以主流社會價值觀問自己:我有資格成為一個媽媽嗎?我想要孩子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成家這件事,他們要經歷很長的一段自我的質疑、不斷地自我的對話,決定之後,就得變得更好、更勇敢、更堅強,」同時,「早年,他們假如要有一個有孩子的家,就要被,迫放棄同志的身分 他們會放棄自己,放棄愛另外一個人的權利或者是能力」,https://i.imgur.com/2zSeKa2.jpg,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同志家庭裡的那本,許多與外人有關(攝影/林彥廷),這些不見光的家庭、家長,需要陪伴,因為他們往往進一步成為家庭關係中的弱勢,特別是,遇上家暴、離婚訴訟等難題時,他們常是沉默的一方:有的被迫接受苛刻的離婚條件,有的,甚至連法院都不敢上,怕前夫/妻直接在法庭上幫同志當事人出櫃,怕自己因此連探視權都,沒有Amy回憶,有個案在被發現為女同志後,被前夫連續家暴,後來只能帶著孩子逃離婚,姻;有的在離婚過程中被配偶指責為元兇、「有病」,與孩子的關係也因此幾乎斷裂,努力符合當時主流價值中家的規範而進入異性戀婚姻的她/他們,被家庭再次排除後,付出,極高的代價Amy嘆道,過去的時代,同志選擇進入異性戀婚姻,讓不知情的對方成為受害,者,婚姻雙方都是主流價值體系和制度下的受害者,同家會志工只能居中協調,試著讓家長,雙方、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同志與家長的遙遠距離:法律門檻、社會的不理解,數十年來,因為不同團體的倡議、遊說、社會溝通,如今同志已有結婚權,加上資訊流通,國際代理商的服務普及,同志們的成家之路稍微寬了一些在協議婚姻、異性戀婚姻之外,跨國人工生殖服務和無血緣收養,也逐漸成為同志們養育下一代的選項,但高價、耗時、難,度極高的法律規定等門檻仍在,能跨過的同志是極少數,我們與3個同志家庭進行訪談,發現「系統」仍在修正中,浮上檯面的家庭、結了婚的同志,在人工生殖、收養的路上,各自面臨經濟條件和合法性問題的挑戰,而即使運氣好,克服,了這些挑戰,最終還有是否「合格」的考驗,成為「家長」之路,同志的難上加難,無血緣收養的難:依據現行法規,同志想收養無血緣的小孩,必須是未婚身分,因為在同婚,法案條文之中,排除了同性伴侶「無血緣共同收養」的權利許多同志伴侶被迫離婚,才有,機會由其中一人提出申請,進入至少一年以上的收養申請流程但也因此,在「收養資格審,查」過程中因為是單身收養,往往處於劣勢,人工生殖的難:現況下,台灣人工生殖技術使用對象僅限於已婚異性戀配偶,被視為治療不,孕的選項同志伴侶只能選擇在海外進行合法人工生殖對雙方為生理女性的同志伴侶來說,人工生殖收費約新台幣30~60萬元;對雙方為男性的同志伴侶,需加上捐卵及代孕費用,約為新台幣400~600萬元(包含用於支付卵子、生殖診所、代孕仲介、代孕者、律師及保險,費用等)另外,海外求子的同志還需要計入機票、食宿和請假安排等額外成本,花費也會,根據個人身體健康狀況和需求有所調整,所謂「合格」的考驗,2022年1月13日,成為台灣首例同志收養完成登記的「喵爸」和「圍,爸」,所面臨的留言攻擊就是例子之一,https://i.imgur.com/nhLqqJQ.jpg,2022年1月13日,等待了5年的「喵爸」和「圍爸」,在法院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在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下,擴張解釋同婚專法,成為台灣首例同志收養完成登記,但若同志專,法條文不修,同志伴侶們仍無法共同無血緣收養孩童,只能一例、一例提出訴訟,期盼真正,平權的那日(攝影/林彥廷),這對男同志伴侶,挑戰現行同婚專法中同性配偶只能收養其中一方「親生」子女的規定,經,過漫長等待後,法院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在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下,擴張解釋同婚,專法,在一方收養他方養子女時,準用《民法》,讓收養來的女兒,正式擁有兩個爸爸消,息出來的那天,新聞消息之下卻出現以下留言:,「講真的我沒辦法接受同性戀的人,而且還是男男,能夠做到母親這個角色嗎?小孩子長大,能夠了解嗎?」,「恭喜你們,但只會害了小女孩,身心靈不健康,這種事情到你們為止吧」,「唉,無奈」,「害了這個無辜小孩 」,「管他權利和法律,我就是感覺很骯髒」,「自私的官僚和大人,犧牲孩子了」,這些留言,看在Amy的眼裡,不勝唏噓,「我最擔心的是,孩子們是會去看那些留言的,其,他同志家庭的孩子也會」,Amy從修讀碩士起一直到現在擔任諮商心理師,不斷閱讀全球相關研究,看到的是國內外知,識與觀念的落差在台灣,同志家庭仍面臨強大的社會檢視跟輿論壓力,彷彿需對每個人證,明自己「合格」,承受「同志有成為父母的能力嗎?」、「同志家庭有能力照顧好孩子嗎?,」等挑戰,我們在採訪的3個同志家庭身上,看見了這些壓力的作用3家的孩子分別為10個月大、4歲,、國小一年級,家長們都坦承,這些社會壓力,由外而內、時時刻刻考驗著他們:,有的同志家長,為了生養孩子,重念碩士班、進科學園區增高收入;,有的同志家長上保母證照課,或辭職研讀孩童教育、自行開班授課,只為打造包容的環境、,讓不一樣的孩子都能安全成長;,有的同志家長為孩子加入共學社團,盡可能的與性別友善的社群互動,只為讓孩子自小建立,自信與認同,這些同志家庭受訪時,談到社會質疑,無奈、激動,但沒有懼怕經歷了一輩子自我證明的,過程後,經過縝密思考跟規畫而成為家長的他們,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保護孩子的決心孩子,10個月大、稱自己「新手爸爸」的源活國際娛樂創辦人陳鎮川說,他必須堅定以同志爸爸的,身分現身,成為社會裡的日常,直到沒有異樣眼光的那天:,「因為我不想再當別人口中的『同志』了,我們就是一般人,一個家庭、一個爸爸」,這3組家庭的經濟能力與知識水準皆屬社會中上,他們都說,自己有能力面對惡意的挑戰,所以他們現身,因為還有更多承受不住壓力的家庭,可能還活在懼怕與歧視裡,https://i.imgur.com/zRhzlKV.jpg,陳鎮川(左)以金曲獎、金馬獎典禮著名製作人,和張惠妹、林憶蓮等知名藝人經紀人,以,及名作詞人等身分為人熟知,接受《報導者》Podcast採訪時,陳鎮川說自己大方公開同志,身分和成婚、生子過程,希望社會正視同志的存在、對家的盼望,讓大眾擁抱這樣的新日常,(圖片提供/陳鎮川),研究指出,外在汙名和壓力才是影響孩童身心發展的關鍵,同志家長是否是「合格」的家長,是在20年前多份西方國家研究的主題回顧1999年至2003,年之間的多份研究論文,在同志家庭長大的孩子,在社會能力、行為適應、性別認同、伴侶,關係、社會支持、情緒功能、性取向、汙名化、性別角色行為、認知功能等各變項,與異性,戀家庭成長的孩子相比,都沒有差異,其中一份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同志家庭的小孩在發展過程中,不論是心理、智力、行為或情,緒,都是正向發展,家長的性傾向,不是預測小孩身心發展狀況的重要變項,該關注的應該,是家庭歷程(family processes),不是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 ,例如家長之間,的關係是否經常衝突、家庭是否可以給孩子溫暖的感受、家人關係的品質如何等,而不是家,庭中有幾個家長、家長的性傾向,「事實上,同志家庭子女遭遇的成長不利因子,實為外在社會的負面態度,而非同志家庭本,身」勵馨基金會蒲公英諮商中心特約心理師潘琴葳,在2016~2018年間訪談台灣各地23位,女同志家長後,於2019年底發表的研究中寫道,外在的汙名、標籤以及賦予的壓力,才是影,響孩童心理健康跟生活滿意度的關鍵,讓同志家庭的孩子與家長,承受比異性戀家庭更大的,壓力,在同婚合法兩年後的台灣,同志家庭遇到的壓力,包括以下的例子:,5歲不到的孩子在學校不會用廁所的馬桶,老師認為是因為家長都是男同志的關係;,孩子提出師長有猥褻的行為,第一時間被認定是因為在同志家庭長大、不習慣男性的原因;,當學童們出現衝突,家長群組裡立刻認為是同志家長不會教小孩,把同志家長踢出群組等,社會中對於同志家庭的偏見,不僅讓同志家長的教養壓力大,也可能進一步影響無血緣收養,的申請認定對社工來說,以兒童權益出發的收養評估,包括了社會壓力對兒童成長環境的,影響,尤其在台灣還未有足夠的數據研究,足以讓社工對整體社會的善意有所把握;再加上,同婚專法限制下,只容許同志單身收養,不利因素加乘下,讓同志收養獲得許可是難上加難,最終,許多已等待數年、盡力符合評估要求,卻依然收養失敗的同性伴侶,除了放棄,甚,至轉頭懷疑自己成家的決定,https://i.imgur.com/inl3uFK.jpg,單身男同志Sean與他的兒子、以及兒子最愛的卡車玩具(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axaBRKS.jpg,Sean是個每天都要待到最後一秒才肯去上班的爸爸他的兒子,是個每天早上都要跟爸爸說,Bye-Bye、看著爸爸離開才能安心的小大人(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ASPpPQN.jpg,Sean是個每天都要待到最後一秒才肯去上班的爸爸他的兒子,是個每天早上都要跟爸爸說,Bye-Bye、看著爸爸離開才能安心的小大人(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qVhio2Q.jpg,Sean是個每天都要待到最後一秒才肯去上班的爸爸他的兒子,是個每天早上都要跟爸爸說,Bye-Bye、看著爸爸離開才能安心的小大人(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ncDA70H.jpg,Sean是個每天都要待到最後一秒才肯去上班的爸爸他的兒子,是個每天早上都要跟爸爸說,Bye-Bye、看著爸爸離開才能安心的小大人(攝影/林彥廷),https://i.imgur.com/m7Hh3yW.jpg,一位遠親,在Sean不在場時,曾問他的媽媽,單親男同志養小孩,孩子不會變壞嗎?媽媽反,問,「我們一家人這麼愛他,給他滿滿的愛,他怎麼會走歪?」(攝影/林彥廷),同志家庭的優勢和啟發,值得注意的是,當台灣還在關注同志家庭是否合格,Amy提醒,國外的研究,正關注的是同,性家庭所具備的特長與優勢,「既然社會對同志家庭是給了比較多的壓力,那何以他們生出來、養育長大的孩子,可以跟,異性戀家庭沒有差異?那表示他們身上有某一種復原力,或者一種回應社會壓力的能力,國,外其實是在做這個研究,而且也已經做了很多年了,」Amy說,同樣的觀察,不只來自學術領域,台灣第一線的社福人員,也給了黎璿萍相似的回饋尤其,對無血緣收養的孩童來說,孩童長大之後,必須面對兩大關卡:收養家長對孩子的身世告知,、孩子對外界的身分揭露同志家庭的家長,相較而言更能協助被收養孩童面對兩關卡的考,驗對同志家庭而言,因為兩家長為同性,孩子長大後一定知道自己是透過收養而進入家庭,的,避免了身世未告知的情況;接著,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孩子有沒有勇氣跟能力,在往,後成長的過程中主動向外界說出自己的「祕密」?這些,對擁有發現同志身分、保有「祕密,」而後出櫃經驗的同志家長們來說,反而有機會以自身的經驗,同理或協助收養孩童面對身,世揭露的挑戰,「我覺得對於很多一線的社工人員來講,(同志家庭養育下一代)這不只是一個性別議題,他們在這幾年跟同志收養人合作的過程中, 在整體結構樣貌上,是看見更多為孩子找到,家的可能」黎璿萍這幾年在公私部門之間協調、在善意和惡意之間創造溝通,試圖讓那些,「浮出來」的家庭獲得理解,讓同志家庭面臨的壓力少一些,同時,也讓台灣社會裡的成家,之路寬一點,當初為了找答案而來擔任志工的Amy,論文寫完了、人卻留了下來,持續從個案中細讀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Amy笑說自己至今仍未確定自己與另一半是否已準備好當同志媽媽,甚,至在10年之後,考慮停下耗損心力的志工工作,但她看著同志家庭的孩子長大,有的甚至反,過來保護家長,這些讓她羨慕、嘴角上揚的畫面,讓她自然地繼續志工的工作,想繼續做些,什麼,「我們常常說養一個孩子,就是靠一個村莊的努力嘛,但是台灣這個村莊就是還在長成當中,」黎璿萍苦笑,對想當爸媽的同志們,改變社會不是口號,是他們成家之路想走得平順、,想讓孩子平安長大,必須挑戰的一步,https://i.imgur.com/2D31SaJ.jpg,(攝影/林彥廷), 匿名 @2022-01-26 13:59:13
即刻登入 Zuvio 校園
使用此功能前,請先下載 App 進行實名認證
這個活動只限APP版
可以點擊前往下載 app 參加活動
下載 Zuvio 更好玩
3 日 CP、賭場、抽獎等你來
即刻下載 Zuvio 校園
使用此功能前,請先下載 App 進行實名認證
即刻下載 Zuvio 校園
使用此功能前,請先下載 App 進行實名認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