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女議題 仇恨言論,能不能改善問題?
1於此,先向大家道歉我的自以為是,但每天看到一堆莫名奇妙的言論,實在滿討厭,為什麼女生就活該成為眾矢之的呢?,2, 有些分享我很認同,像是有罪推定我真的覺得不行、一些語錄影響男性(貼心男友那個)我也覺得認同,但是檢討被害人的言論、否定任何女性辛苦的言論、甚至說出女生不辛苦一點怎麼用胸部撈錢的言論,真的很噁心,3, 或許仇視言論只是男性受到壓迫後的反擊,但女性又何嘗不是受到壓迫?在男性選擇用仇視打壓逐漸上升但並未曾與男性持平的女權時,女性是否應用仇男來回應?我不知道,聽起來會產生更大的亂源與男女間的對立,4, 但我知道女性的默不作聲助長了謬論的滋生,因為都是男生的聲音、都是認為女權高漲的聲音,讓不習慣思考的我們誤以為女性已擁有與男性對等的地位…,誤以為我們的價值觀已脫離父權,誤以為女性只有領父權紅利、沒受到父權壓迫,5, 法律制度的改變,讓我們誤以為女性有權選擇小孩從母姓,卻不知仍有95%新生兒從父姓,禁孕條款的廢除,讓我們以為女性已有與男性對等的工作機會,卻不知在年齡上升後,終究受玻璃天花板及育兒責任的影響,卻不知男女薪資仍不平衡、女性貧窮率仍較高,卻不知女性仍肩負較多家務責任,6, 我深知,在我提出女性在現今社會仍有的困難後,會有人以男性困境作為回應,我知道我也不否認,為什麼生病的婆婆不是兒子照顧?因為經濟重擔在男方,男生要工作,為什麼女性包辦多數家務責任?因為經濟重擔在男方,男生可能在工作上已經承擔很大的壓力又,為什麼會有玻璃天花板?因為女性承擔較多家務責任,可能放在工作上的心力較少,或者被認為應該照顧家庭,正如同男性被要求扛下經濟重擔,7, 有太多問題是一體兩面,但我們執著的關注一個面向,如同盲人摸象,摸鼻子的說大象像條水管,摸腳的說大象像根柱子,看到男人承擔經濟的,認為男性承擔了較大壓力(這是事實),看到女生承擔家務責任、小孩從父姓的,認為女性較受壓迫(這也是事實),只是一個看到經濟壓力,一個看到家務責任,8, 然而事實是什麼?男性仍在社會握有較大的權利,女權高漲,卻未與男性持平,光是從父姓的比例便可知、從顧家比例與薪資差異便可知,事實是什麼?父權社會仍認為女性「應受照顧」,我們給男性較多的壓力,期望他照顧女性我知道,很多男性不想要這些權利,也不想承擔這些壓迫,但是,也很多女性寧願承擔壓力,也不想被保護…,9, 這種觀念,一直是女性主義者希望打破的,10, 然而,反對者似乎只看到「女性權利大幅上漲了」,卻忘了我們仍未脫離父權體制,法律說小孩可以從母性,我們便以為女性權利真的得到伸張了,忘了數字上的事實,法律上保障女性工作權,我們便以為女性權利真的得到伸張了,忘了數字上的不同,我們苛責男性的父權價值多過於女性,我們便以為女性權利真的得到伸張了,忘了現實層面上的問題…,11, 我們以為,女性權利得到伸張了,便將矛頭指向得到父權紅利的女性,卻忘了,至今仍是父權社會,卻忘了,男性領到的紅利不少於女性,卻忘了,普世價值是整過社會的問題,有多少女性仍認為自己應育兒顧家,又有多少男性自認應扛下經濟重擔?,12, 我們常用父權體制下的女性,批判女性主義者卻忘了,女性主義者便想改變這些傳統男女的想法,卻忘了,這些價值觀不只出現在女性身上,13, 女性主義者做了什麼?, 女性工作權益受到保障了、禁孕條款也沒有了、小孩可以從母姓了男生需要幫忙分擔家務的同時,雙薪家庭也增加了, 我們卻只知其一,我們看見女性的家務責任被分擔,我們看見男性仍承擔較大的經濟壓力,這兩者都是事實,我們少看見男性的經濟責任被分擔、少看見奶爸的增加、少看見女性被認為應負家務責任, 所以,我們說女權是自助餐,我們以為得利的只有女性,,14, 最後,回歸主題,一再由park、dcard、ptt中看見帶風向的仇視性言論,如果可以選,理性看待問題、正面回覆男性提出的疑問,顯然更好但是,當我們選擇理性,便犧牲了其他東西,想認真看待一件事,想逼迫自己做出中立而客觀的發言,非常不容易(我並未說明我有做到,客觀與否的判別太過主觀,但我始終盡力而為),15, 但當我發文無須思考、無須判斷、我只要注意自己喜好的言論時,一切卻顯得簡單太多,我可以忽視男性受迫之處,只提及女性承擔的委屈,我可以提出女人更多在顧家,忽視男性承擔的經濟壓力,我可以提出更多女性為小孩放棄工作,忽視女性自身的選擇權,我可以引用他人的文章,隨便加幾個論述,我可以隨便抓一個數據,做出錯誤的判讀,且當言論說的越模糊,便越容易受到認同,我可以…我可以…我可以做的事太多!我可以做得如同現今社會針對女性的仇視性言論,16, 多數人,因為懶得思考,下意識認同出現次數較多的言論(研究證實)我只要發得文多了,只要重複率高了,就似乎是事實了仇視的言論不用思考,自然能隨意量產,並更被願意看想要認真解釋的,往往長篇大論才能說清,寫的人少,看的人也少,17, 一串仇視性言論、一段不理性發言、一個數據的錯誤解讀,不用經過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直指別人是渣是婊,但當我們想要理性回應,卻必須經過思考,總也不能為反而反,我們必須要用更多話語,來解釋仇視者一句話的汙名,18, 我們總以為,偏頗言論出現更多次、看到更多次,他便是對的支持偏頗言論的人,一直不在少數,23,補充:為何我說帶風向容易、解釋困難,在此替這篇文章做解釋, ,先不談統計可能出現的偏差值,例如有些同住並未遷戶籍、有些是住附近,先假設沒有這些問題,畢竟統計沒有十全十美,這些不一定佔比很大,1、文章中我們明確知道,已婚與父母同住的比例於20~34歲佔36%,35~54歲佔21%,55歲以上佔5%,把35~54歲的21%標記起來,並說事實僅佔2成左右,退一步來說,假若犀牛指的是全體同住比例佔16%,僅考量在這個"時點"同住的比例未考量許多人年輕時可能因經濟等問題跟父母同住,等到買房後才搬出去,又這些"曾經同住之後搬離"的人,會被排除於同住的比例而現實是,"年輕人"有36%婚後與父母同住...,2、這數據其實並未說明男或女,婚後與父母同住未必是女性入住男方家,因為跟父母同住的不只男性,雖然多數是與公婆同住,但岳父母的例子不會是0,且也有婚後未同居的案例,只是兩者佔較少數而已,其實高估女性與公婆同住的比例,3、當住進婆家或岳父母家時,另一半便肯定不會與自己父母同住,因男性佔多,故以男性為例,方便解釋,假若36%的人與父母同住,其中兩成若皆為男性,但其中的36%是以『總人數』也就是男和女加起來估計為36%,換言之,若這36%的『人』皆為男性,實際上與爸媽同住的男性佔已婚比例是72%,且與婆婆同住的女性佔已婚比例72%,於此嚴重低估女性住婆家的比例,小結: 25~34歲住婆家的比例約佔7成?!再扣掉一些男性住女性家的、婚後未同居的,應該也還有5、6成,但這5、6成只是我的估計值而未必準確雖說如此卻能證實犀牛的推論完全錯誤,感言: 到底為什麼要在討論與父母同住否的數據中討論住婆家的比例呢...,這項數據本身便不是針對此來設計的,這裡懺悔30秒,我一開始也以為25~34歲只有不到4成,我居然被犀牛的風向帶走,我向我的數學老師懺悔、我不該上課看小說、、、、,但,多少人當初便信以為真了呢?,,19,女性,不該再默不作聲,不該再任由言論帶走風向,但,究竟是簡便有效的仇視性言論更好,還是無用的長篇大論更理想?(我知道女性,也不少人被風向帶走…所以前述女性意指那些知其所以的人),20,這篇文章,或許會受到非常多人反對,畢竟風向不在此,但仍希望問問廣大park友的認同度,至於反對意見,我並非說反對我就是錯,但請別沒有理由的為反而反,你可以指出文章的某段(我有標示段落),並提出自己的看法,21,一個人的思想難免不夠全面,這也正是為何我們需要學會與人溝通 台北大學 呆萌狐狸 @2018-08-18 10:45:00
即刻登入 Zuvio 校園
使用此功能前,請先下載 App 進行實名認證
這個活動只限APP版
可以點擊前往下載 app 參加活動
下載 Zuvio 更好玩
3 日 CP、賭場、抽獎等你來
即刻下載 Zuvio 校園
使用此功能前,請先下載 App 進行實名認證
即刻下載 Zuvio 校園
使用此功能前,請先下載 App 進行實名認證
關閉